新华社记者赵佳乐、韩佳诺、蒋彤
“最近我们到汉丰湖的鸟岛上调查,惊喜地发现岛上有数十处斑嘴鸭和绿头鸭的鸟窝。这两种鸟类本是候鸟,但因为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便在此安家,成为了‘留鸟’。”重庆市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张犀说,汉丰湖的鸟类种类从2010年的144种增加到2024年年底的243种,候鸟数量从5000多只增加到21000多只。
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到重庆各地调研,探寻这座城市如何践行“两山”理念,走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10多年前,汉丰湖还是一片令人头疼的消落带区域。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位周期性涨落带来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水库消落带。开州通过筑坝成湖,获得了面积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的城市水域——汉丰湖。
“汉丰湖的形成,极大地减少了消落带面积。但受上游污染物、城市污染物等影响,湖体水质一度恶化,部分区域爆发蓝藻,若不治理,汉丰湖将会变成一片臭水湖。”张犀说,在加强污染源头治理的同时,开州筛选出40余种耐水淹乔木、草本植物,突破了水库消落带适生植物资源匮乏的瓶颈。利用这些植物,开州在环湖消落带实施湿地鸟类生境再造工程、湿地基塘工程、小微湿地工程等消落带生态修复工程,构建起独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发挥生态缓冲、景观美化的作用。
而今漫步汉丰湖畔,以往光秃秃的消落带已经成为一片片“水上花园”“水上森林”,各类杉木郁郁葱葱,耳边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
依托汉丰湖良好的生态本底,体育赛事、旅游休闲、文化研学等多种业态在开州逐渐兴起。
“目前,汉丰湖常态化开设摩托艇、桨板等20余项水上运动,累计举办水上运动国家级赛事22场。全区还围绕汉丰湖推出精品夜游路线,打造滨湖美食街,培育湖畔露营等度假休闲项目。”重庆湖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晓波说,汉丰湖环湖夜间经济消费规模累计达85亿元。2025年上半年,汉丰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同比增长48%,“一湖碧水”成为拉动区域消费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重庆市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上实现新作为。在梁平区,昔日的“臭水湖”双桂湖经过生态修复变为国家湿地公园;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的矿坑长出果树、建起民宿,成为农文旅融合产业园……山水“焕新”的故事在重庆各地不断上演。
记者还随采访团深入重庆的园区、工厂,探寻重庆的工业企业在节能降碳、绿色转型方面的创新举措。
走进位于重庆市长寿区的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工厂内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工作人员现场使用仪器检测空气质量,并向记者展示:“各项数据显示,目前厂区的空气质量为‘优’。”
“川维化工持续推进‘无异味工厂’‘无废工厂’建设,坚持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发展。”川维化工甲醇运行部西区副主任何强介绍,企业建成硫酸回收装置,将工厂产生的废硫酸进行回收利用,每年可处理3.5万吨废硫酸。废硫酸再生循环利用装置建成投运后,川维化工不需要再外购硫酸,也不用再花费高昂费用处置废硫酸,实现了硫元素在公司内部循环使用,每年可减少硫酸采购费4583万元。
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青凤科创城,记者看到园区内很多工厂房顶都装有光伏板。“青凤科创城是重庆市级绿色工业园区,我们倡导支持园区内的企业安装光伏设备,助力园区和企业降碳增效。”青凤科创城建设运营单位重庆共享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谷欣说。
谷欣介绍,园区内的赛力斯汽车凤凰智慧工厂打造了“光伏+造车”零碳工厂示范项目,建成1.88万平方米的光储充一体化发电项目。该项目年发电量1584万度,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07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284吨。
记者从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了解到,重庆的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健全,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工业园区16个。“未来,重庆还将进一步因地制宜培育绿色生产力,持续扩大高产出、低能耗产业占比,持续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加快打造长江上游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样板。”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钟熙说。
联丰优配-联丰优配官网-配资排名-东莞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